序與導讀

藍與藍

  郭上校將全部成壯年時光服務於他的國家,他是中華民國海軍優秀的軍官也是臺灣優秀的企業執行人現在他也是作家。

  作者把他海上、空中生涯的經歷轉換出他的感受與大家分享,他以獨特的手法把懷念的海上歲月情懷與長風、碧水、海上航行及空中飛行結合起來。

  這炫美的詩集無疑的將為所有愛海、航行、飛行人們所珍愛。

羅麥克
前美國海軍星座號航空母艦艦長

星座號航空母艦 CV-64



南海徐風

  郭延平兄是我的知交好友,他古道熱腸、待人忠厚、處事嚴謹、愛國愛民。延平少年投身軍旅,是海軍官校的高材生,畢業後為國家戍守海疆,先後擔任許多要職,為國防事業及海軍建軍備戰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也許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的,延平也是一位多產的詩人,他左手拿劍,右手寫詩,好一副「上馬殺敵、下馬草露布」的英姿,詩集中更是佳作迭出,令人驚豔。

  我常說讀了「方島」,覺得天地間的至情被Dennis(延平的英文名字,朋友都喜歡這麼叫他)寫完了,他寫天、寫海、寫友情、寫人生之愛、寫袍澤、寫心情…。他寫的,不只是為‘little boy blue’和‘little girl blue’而寫,也為我們這些帶著幾分微醉,心情已是中年的‘senior seaman’而寫。「藍與藍」讓我在酷熱溽暑中享受了南海徐風,謹為之序,鄭重地推薦于您。

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 徐 強
中華民國93年6月



每一首詩都是愛的標簽

  創作並出版詩集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他的使命是度量世上經歷後然後把它轉換成文詞的創意,這是藝術,很少作者能夠精通。讀者經由詩頁裏的文句看詩人創作,如同看畫布上的油彩,它鼓舞內心的感受,靈感是詩必須推敲權衡的。

  我很幸運約十年前於第一次訪問臺灣實就認識李彥,他帶我認識這島上的風光,從艦首到艦尾、從桅頂到龍骨,他的熱情使我能多面的體會那裏的都市、鄉村、山巒、河谷,他領我拜訪政府及工業單位,包含其管理階層及勞工作業員、使我能敞開胸襟去體會臺灣人民的心靈。這般的心路歷程都反映在他的詩集裏,也是詩集最令人激賞之處。讀者必需瞭解李彥強烈的個人特質、勇氣與信念,更重要的他熱愛他的家庭與國家。李彥是全然熱愛台灣的愛國者,他曾為支持他國家的利益,很正直、驕傲的奉獻犧牲。

  藍與藍經由一個水手的眼睛、情懷去敘述生命的視野、風與浪、陸地、大海與藍天的經歷。李彥表達水手生命裏的喜悅、真摯、愛與孤獨的感受,這是愛憐與對映的藝術表現。一行行、一頁頁的看下去,讀者會被其卓然的文詞引領的畫面、聲音像催眠般的吸引, 注視那裏的夜空、星辰、火花並傾聽大海的聲音。

  李彥也把他生命裏國際的、人道的、軍事的、企業的歷程融入詩句中,每一首詩都是愛的標簽。由於作者對國家的貢獻、家庭信諾的努力, 讀者讀其詩句的內涵時將會有由衷的感動與啟發。

柯狄克 美國海軍備役上校
前P-3反潛機飛行中隊指揮官
MPH 公司總經理

P-3



給愛藍天大海的孩子們

  初寫詩時我剛要自海軍官校畢業,是準備奔向大海的水手,那時的海是蔚藍,年輕亮麗而充滿夢幻的,登艦前好友Anna、Jemma 耀輝祝福我:
Little boy blue:
  願你的國度裏
  夢境不太虛幻, 而現實不太冷酷。
  事隔快三十年,好友不知在何方? 但願這本詩集能幸運的流傳到他們手上,告訴他們,昔時的少年現已是告別大海的資深海員,而集裏的詩句就是這些年來這張帆駛過的航跡,也是祝福的回應。
  回顧往昔,如果生命的歷程像深邃的大海,那伴我渡過狂風巨浪和孤寂旅程的就是如詩的情懷,他像海中沉靜而動人的魚族,真誠,摯美的迴游在我的胸臆。如果沒有詩心,生命之書將僅是蒼白苦澀而沒有內涵的封面。
  是該把Little girl and boy blue 的名字與珍貴回憶交給新一代的時候了,請接受這份理想與夢景,我將以你為傲。

李彥



我們一同打開詩集

詩集,是一份出發;也是一份自我逆向敘述的到達。

  李彥將自己置放的該是到達的位置。這一位曾經年輕的海軍詩者,此刻立於高樓俯瞰大台北夜貌的辦公室,中年閱讀這冊風濤時日詩集,熱淚必然在他肅穆的眼鏡框後氾濫吧。一如他所說的--好久沒有氾濫的激情了。

  詩從年輕出發;迄今他在商場外貿上立定腳跟,詩竟成為靈魂內的裹藏了。「這些詩,對我的意義,是滾燙陽光下的海浪,」李彥初次將原稿承交給我時,竟帶有掩蓋不住的哀傷和成熟,「我最真實坦白的腳印。」

  他在年輕軍官的影子內,就沾起鵝毛筆,瀝記時間與他相互碰觸所濺現的識見和感動。這本詩集,我讀來,就是李彥青春肉軀覆印的銅版蝕刻像。

  是海使他長大。是軍旅使他凝固。是愛情使他裹緊衣衫內的體溫。是一顆誠實認真坦對一切的心,使李彥以專業性、宗教性的虔信,歷任艦艇、海航飛行、走入海軍總部,再由海總走回海洋。付出的心力滄桑,使他滌盪出「座標裏逐漸劃出一個故事的曲線/而它的顏色就是我們的名字」藍與藍的清澈認知。

  意識的清澈,勇於把理想實現,是他在海軍事業展現的風格。雖然他確屬智慧的才識卓知者,他提出過海軍長程兵力建案的策劃書;在海軍指揮參謀學院應邀講述計劃建軍課程;並積極就海軍航空指揮部籌建提出精闢的識見;以多次赴美軍購協商、規劃、執行的努力與成績卓然,使他從上校職階離開他所愛的海軍時,有很深的不捨。但他所肇建的艦船、飛機戰力如今英姿煥發的馳騁海上、縱橫空中,是他的夢最美的實現。

  就一位不斷前瞻與成長者而言,他胸域的海洋是連天空都纜繫,但也捨棄了。他有他的龐大,進而形成今日的事業;他有他的綣繾,毛髮深處保存一顆詩人的心。
  於是,這詩集,乃成為他回憶記實。是他向自己所作的留言板。是他的度量,他的溫度,他襄昔之夢。沒有過去的廣度,就沒有現在的高度。「我將穿過百合的幽林,回到失眠的碼頭」(方島)顯現李彥詩的眼睛仍凝望了歲月和星星。而在這些歲月和星星的詩行中,我只凝視李彥這個人,導讀這個人,充沛感性刺繡出的一方詩之手帕,李彥式的美學知性;含括他對地域的解析,他自我價值的環扣性。
  詩集分三輯。我個人感受是他有心的彙理為「軍旅、愛情、畫框」三部份。他從不將詩 絞緊,而讓詩素水份充分在詩題的管脈間到處流動;漁人的網,罟眼粗大,專撈取鱗尾俱全的大魚。李彥似是不願為文字主題作太純度鑄煉來停格修潤;他習慣於海洋舒潤的自然身軀。他詩的生命力是讓日月出沒,舟楫萬千,泥沙俱含,表達淋漓豐沛的全部情緻和生命感受。
  第一輯首篇的方島,就俱有全冊詩集的隱喻。李彥一直為自己定位,用燈的意象來詮釋自己與外物間各樣的關係。由船燈、月光、燈塔來疊印了靜靜說出「那時我靜靜的想 有一天我也要走過這片草原,走過迷失的曠野,走到海角天邊」的拓展。這一輯內容李彥的詩的身體是一個繭,內部呼吸著意識的蝶蛹,睡著、醒著、爾後容納一切的掙撐出翼,開始飛舞自己之歌。他頗為倔強的、自喻在雨、甲板、海洋共同映現的水兵;以雙重身份把遠近虛空都凝入「靜美的哀愁裏」(美麗與哀愁)。孤獨與傲氣成為了他詩的舒解和享受,他的宛約與隱喻。
  他航行遍及了了台灣週邊、外島、更遠涉及東沙、南沙、越南、太平洋....。「在離心跳最遠的地方,以無言的堅持,回報你的凝思」(給南沙),心跳的台灣,是李彥永遠的到達及最堅持的存在,這樣的詩勝過千萬句的本土愛戀。水手在海上,生命活動面積收縮於一艘船體空間,但又汨汨融蕩往四際波濤,產生新認知。所以他不承認沉船是夭亡,只是改航行於夢境來與之對話:「你搭著第十四艘夢之舟來了,俯視藍色墓園…」,更因為李彥一貫單純於用「一個夢思念另一個夢」 (船的墳場)來做述事本質,而能將人間界面推展往意識遠處。

  李彥真走得極遠,『湄公河系列』表達了他海洋式的浪漫,包括文字肌理的浪漫。他確實喜歡坐在自己想坐的位置,讓自己氾濫、、、、隨了情緒氾濫為失序之美。年輕的他誠實的寫出太多湧向自己的東西;更置身處境的代擬,把種種直覺作感性的移位。也許因為未真正經歷家國苦難,這一系列詩他雖襲借了一些戰爭陰鬱與典故,為越南撤僑提供那撕裂的疼痛;但本乎自己年輕明亮,我認為他下筆得淺了。雖說戰爭死亡曾抓著他,苦澀使他深深黯啞,但愁這個字,要待到他走到第二輯的愛情裏,才舔嚐而出。

  我偏見的認為第一輯詩是他年輕的、熱的、生活的深寬窄擴,諸個擬態都帶有理想主義浪漫色澤,詩的題旨焦距、文字結構、層層顯露著李彥個性特質(溫文爾雅)。詩傾側於才氣且形諸絕句的營造,「夢儲久了/長髮叢生青苔與海蠣」(潛航)、「在藍與藍間/生命變幻著密度/我們明顯看出界限/卻無法分辨那一道是裂痕」(藍與藍)、「是決鬥的滿月」(戰鷹)。

  詩人雖已將軍旅年輕心靈的顏彩全般表達,但讀者會向李彥要更高更多的感知來觸動他們,而非僅僅是觸動李彥而已。

  李李彥在第二輯似乎就給了答案。

  愛情最能催促成長。他在戀愛了,把軍人單純執一的熱血帶往一份樹對鳥的期待與焦炙;從:「回首時妳己將第十朵薔薇染在小指蒼白面頰」之細緻,走往「夜幕在此時該像首詩吧」自潮式的成熟。
  海仍拍擊灘岸,日頭仍在高度上呈現向海平面下俯瞰的愉悅,李彥卻渴望走在兩性之間相戀攏合的花巷裏,是一份:「傾聽疲倦的鍵如何在波裏為睡蓮解夢」(蓮想)的甜美負擔,期待進入夢的中央,使影子都芬芳的心願。但連潮汐都會退去的現實讓這穿軍衣的詩人經歷「..把魂魄留下了/…..北風吹散的掌心是何等蒼白」(大度山)的自訴,山的沉甸正是愛的沉甸;海的變幻正是情的變幻;「那絕美的詩句正自凝視的眸間默然迴轉」(給繆斯),「海遂掀起無際的濤聲拍擊我激昂的胸膛」,這都令李彥深刻思索悟及「命運是否就是故事的起源」了。他的詩隨同愛併行,即使海天使他有一個清晰的「絕遠的座標」自己卻實在情願此刻做「願我的落姿像一枚薔薇的種子」(昨夜星辰),進而萌生「我夢見汨羅」大痛大愛的痴愚,更誕生「白蛇與許仙」那對位尖銳的矛盾苦楚,因愛惶然之感。

  他用敏銳的詩觸角,加倍體認愛情。年輕水手對海的熱愛, 流露出不畏寂寞、飄盪的風格往往也是愛情的傷口,李彥從破碎鏡面內撿捨千萬片情懷,但他用「睡了」的愛憐與夢境,超越「碎了」的苦楚與現實,「如果夢中的鏡子睡了我們將如何凝視昨日容顏?」(尋鏡記),之後他又以唐吉軻德精神「又何憾於向命運握手」(傾城之戀),走向了冷澈,即使脆弱。「歷史上的今天正催促我的靈魂開花」(鬱金香)就成為自我的期許,雖然自己仍在疑問「妳仍能綻放出和往昔一樣的夢和顏色嗎?」 他懷疑自己也懷疑人性的脆弱,愛確實拂過李彥且已走過,「悄悄挾著我走過」(在水一方)更「流向隔世」(當我年輕時的河水);他的詩呈出對極美景緻苦楚的淡然,情愫餘韻卻讓讀者看到了他仍然顫慄倔強的骨頭,當一切「流向遠方,流成傳說」,他成了蟬蛻,嘶叫了整夏,李彥已離身而去「馬狂嘶」(飛騎),自天涯回首、微笑,正是讀者對他的共鳴。
  愛冷凝出李彥新思維的理性、感性特質,詩舖陳出平台意境上更高的飛翔,我亦在第二輯窺現了李彥詩境所出現的圓融心境:

在數據的時代
愛情被時光切割
被壓縮在冷漠的訊息裏
甚麼時候才能映出
我全然的愛
(在數據的時代)

那位名叫愛情的乘客不知今年來不來?
等待的心情裏
花是真摯的
回憶是美好的
而愛情是勇敢的
那位名叫愛情的乘客)

當思念時
沉默是誠摯的問候
當想像飛翔時
沉默是一抹憂傷
…………
為甚麼
總想告訴妳些甚麼
(沉默)

想溫柔的驚奇
想淚的純淨
想黑的波瀾

聲音楚楚的想尋找明日之門對話
愛戀孤絕的想掀起美的掌聲
(秘密是不容被分割的)
  這些詩為李彥所擷取,直有壓卷之勢!全篇沉澱一種晶澈豐富、光蘊內歛、欲言卻止、 智慧純摯的感情知域、和醇美詩質。李彥真是完成了愛的代言與明淨,把讀者也帶向情操昇華、人性厚度與惘然洞悉的睿智中。
  第三輯則該是李彥生命舞蹈的畫框展出。詩人嚮往星星如同自己相撞剎那,以及夕陽下落後一瓣瓣剝夢的希翼和歸納。這輯詩以短調做前導,努力構架文書意境,鑄造內容。他已預置李彥來往於「那裏已被錄過的時光佔有」(歲月)的土地,以一次次沉默任所有東西回到原處。每首詩都是李彥為我們預備的畫框。
  我最喜愛輯中「歲月」,李彥創造出「回憶的反撲」而逕直連貫了我對大地反撲之經驗。那份龐巨、浩大、被土石流吞噬、裹化的塴塌,原有美麗寧靜秩序,會成為脆弱回聲和寂止;直似世界剩存已遭淹埋卻存活未死的自己在一寸寸死去。詩,深具所有年歲者的最末堅持。我在「歲月」內宛若一次次聽聞時光錄播回放;這畫框有如米勒晚鍾的禱告,李彥將自己絞緊,又將自己鬆開,渾身纏裹著絲,黯然於一切。
  而他也更?筆觸,取出一框框異地異遇。滿是微笑、偶遇、黃砂、天涯;他所寫當然不祇這些。生命廣度是生命本身,也包括接觸和到達,而在「藍與藍」的詩集名字表達了暗示。在異於軍旅和愛情的本輯,李彥在以畫框方式要做規納,而最終更用夢來做為詩集的煞車,最叫人措手不及、精彩萬分。
「我驀地想開窗看那不想入睡的世界裡還存在些甚麼?」(異鄉的夜)。

  「我們在極致的風中旋入夢的枝椏」(明日又天涯)。
  他開始收自己往人生之海所撒出的網了。竟也是極多人的共識「人生是大夢,內裹囊存了醒睡之間的小夢」;所以夢是飽帶生命氣息的諸種經歷,似醒實夢,走過了不同度量的界面和位向。他做了結論:夢好?。---注意,是夢好?,不是人好?,但夢真的?嗎?「反映著此刻的你」是李彥第一體認,「純粹而自然的塑造自己」(真誠的面具),則是他詮夢的心得;他更以夢的溫柔(惡夢亦然吧),遍嘗冰、水、醜、美、恕、醉、愛、苦(溫柔)來做第二體認,以「人和夢都帶有傷口」來栓住詩,栓住人生美學。
  李彥詩集把他所選取的大量詩作,如群鳥自棲般落憩入各輯樹叢、各個位置。因之要從而理出清楚的時間經緯、好讓讀者你我觀看詩人成長過程,是頗為困難的。但,全本詩集內容確也提供了詩人心智、視域、和高度的一次次轉變,我們在這本詩集內得與詩人共步,享受詩藝營釀及文字溫醇,敦厚的李彥是不會令我們失望的。

  李彥一逕在走著。他走遠了又兜回來,回到這詩集裏所要給我們的。他也這樣回收了自己。
寫到這裏我又懂了李彥對夢做詩集終結的第三個體認:擁抱。
「張開自己雙臂擁抱夢裏的一切」(當夢成真時)。
他走回來同我們坐在一起,擁抱,打開詩集。
我們一同打開詩集。

汪啟疆2004.9.27 於左營